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正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尹明华  

 

 

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基础是现实社会,变与不变的前提也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变化和需求。

 

 

学界需在五个方面深入思考

 

 

目前,我认为学界至少有五个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展开探讨。

 

 

第一是新闻办媒。大多数学院都以“新闻”冠名,但是今天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纯粹用新闻支撑媒体机构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还能维持多久?以时效性、独家性、稀缺性体现传播价值的媒体生存,在今天是否还有持续的可能?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的新闻教育已然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理解基础上而不做改变。

 

 

  第二是内容价值。我们都知道做好传播内容的重要性,但今天,我们是否还应简单地信奉内容为王?究竟是内容为王,还是以内容的理解为王?对内容的理解、需求、接受,或许比内容本身更重要。决定内容产品价值的是对象的理解和需求,当这种理解和需求不存在时,内容在传播中的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在物联网中,我们看到成千上万家企业已经绝无可能对消费者提出任何以自己“为王”的口号,一切为用户着想、为用户服务,这是企业最大的价值追求。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许多人用马克思所强调的“新闻自由”来质疑当下的新闻管理,须知这是马克思当年对执政党政府无理查封报刊的批判。今天我们在用好媒体作用、发挥媒体功能、发展媒体事业时,一方面强调对从业人员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另一方面又需要解释清楚当下新闻管理和新闻自由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新闻所倡导的出版自由、第三种权利和法定自由中的相对自由。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这需要多方面的改进。

 

 

第四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在多个层面已经展开,但成效并不显著。比艰难探索实践更难的是:融合的前景不明。究竟是形态融合,还是功能融合,或仅仅是一种关于融合的思维方式?媒体应该怎么做?学界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也不能罔顾左右。

 

 

第五是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传统媒体此前习惯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有效,没有可持续盈利模式支撑的做法、或者只有投入的融合改变有意义吗?这是与上一个问题有关的重要问题,需要学界研究解答。

 

 

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

 

 

与以上问题相对应的是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传承和改变。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新闻写作仅仅是学生核心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学生的核心能力,还包括话语表达、实时描述、交流艺术、交往方式、提问技巧、耐心倾听等等。尤其是对外交流,善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更是核心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不仅仅是文字写作技巧。

 

 

媒介技能化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互联网给予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不仅是互联共享的基础设施,而是发现问题、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比技能更重要的是想法。年轻人未来事业能做多大,仅仅依靠技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取决于想法,取决于对事物的观察角度。

 

 

教学第一的坚守和科研深化的保证。比如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是做好教学工作,科研也应该围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而进行。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科研轻教学,怎样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增强科研和教学两者之间的黏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应媒体的需求和服务社会的方向。现在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传播人才。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也需要有所调整,既为媒体机构培养专业优秀人才,也能满足整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求。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月)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必赢国际437官网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