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3年7月3日至7月9日,“从全球到村庄:数字传播时代的乡村振兴”暑期班在必赢国际437官网举行。9日上午,暑期班在必赢国际bwi437举行结课仪式,学员分组汇报,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河阳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月枝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进行点评,必赢国际bwi437教授顾广欣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安徽大学硕士生李玥轩代表第一组进行结课汇报。李玥轩表示,暑期班的课程主题集中、强度高,让人徜徉在乡村传播的理论世界中,而在闽宁镇福宁村的调研经历则使小组成员深刻体悟媒介技术与乡村社会的勾连。李玥轩总结,乡村数字化并非是对城市信息技术简单的“复制”,而是数字化与乡土智慧的结合在生产生活中的生动体现,不是媒介“选择”乡村,而是乡村“主动拥抱”媒介并与环境发生互动。

苏州大学博士生杨风云、南京大学博士生郑玉馨以及武汉大学博士生胡阳代表第二组进行结课汇报,他们的发言围绕着女性主体性与认同、安全感以及展演三个关键词展开。杨风云从在闽宁镇隆德村的访谈经历谈起,他发现扶贫车间这样一种乡村振兴的实践载体促进了乡村女性的就近就业,带来了新一轮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置换,推动乡村女性主体认同的转变。郑玉馨表示,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安全感成为乡村生活变迁的关键词,这包括收入安全与居住安全,只有农民乐居于此,地方才有形式多变的文和秩序分明的组织。胡阳则提出了关于乡村田野调查的一点隐忧。她认为入场乡村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如果研究者不加分辨地去接受所见所听就极难揭开展演的面纱,乡村研究要理解弦外之音与独特的地方性知识。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赵雅馨、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潘彦博、山西大学硕士生屠晨皓、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徐铭兼代表第三组进行结课汇报。赵雅馨仔细解读了闽宁镇园艺村一位老人的自述,她强调个体口述的生命史常常与社会要素交织,老人的夕苦今甜是乡村变迁的另一种表达。潘彦博反思了乡村调查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研究者虽然以调查为目的,但不应把这种目的性奉为圭臬,反而要注意同理心的表达与对当地语境的理解,与当地人建立非功利的共同记忆。屠晨皓以把国家带回乡村为主题,以闽宁镇的资本结构发展与变迁为依据,从组织层面、个体层面以及经济层面讲述了国家政治如何成为下乡资本的驾驭者。徐铭兼将自己比作一个田野的“闯入者”,他观察到闽宁镇身处宁夏,但一直作为福建援宁的象征,它生产的白萝卜又远销韩国,时间要素与空间要素的堆叠使得田野铺展为一幅“画卷”,层次丰富而特征明显。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石峤代表第四组进行结课汇报。她发现在在闽宁镇武河村,村委会成为一种开放的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小镇青年联结趣缘关系的工具是快手,村民出于亲缘或就业的原因而入住移民村。在此基础上,石峤提出了待解的问题,这包括:其他的公共空间如何被塑造?小镇其他的青年都在干什么?主动移民是否有更深层的动机?此外,她还就武河村的乡村模范宣传实践与“乡村能人”概念展开对话与讨论。

河北大学博士生陈瑶与即将入学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冯韦隽代表第五组进行结课汇报。陈瑶探讨了积分制与玉海村乡村治理经验,她将积分制总结为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对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进行量化积分,对村民进行评价排名,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的治理机制。冯韦隽则关注到玉海经验中村支部书记的“领头羊”作用,他认为村支书扮演了乡村治理网络建设的发起人、社会化分工的带头人、技术扩散的牵头人等多重角色,直接着推动乡村善治。同时,他也指出这种能人型治理的经验也面临着难以规模复制的困境。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赵月枝教授首先感谢暑期班主办方必赢国际bwi437的精心组织以及各位学员的认真参与。随后,她也向各位致力于乡村传播研究的学人抛出问题,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学人应该如何进行乡村研究?赵月枝教授强调,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概念复杂、命题宏大,但却是目前乡村研究不可绕过的问题。她也现场勉励学员要立足本土,牢记定位,将乡村作为理解社会主义的样本,真正践行“从全球到村庄”的学术精神。沙垚则表示,学员们高涨的学术热情与精彩纷呈的汇报令人兴奋。他指出,学员们不妨将此次暑期班所做的田野调查作为预调研,沿着此前发现的学术线索,保持敏感度与热情,徐步推进,扎实向深。

本届暑期班由必赢国际bwi437、缙云县河阳乡村研究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在前五天的授课中,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伟、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玉荣(泽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洪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邓元兵、南京大学教授孙信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必赢国际bwi437教授顾广欣、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红艳等,先后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时代的乡土文化、数字经济时代的乡村产业、西藏的田野研究、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家与互联网媒介域、问卷调查法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民族志中的田野笔记、乡村场域中的传播与治理、文化治理的乡村实践、基层传播的中国经验、媒介视阈下的乡村等议题与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在学习课程之外,暑期班成员还深入宁夏闽宁镇开展实地考察活动。7月8日,暑期班成员参观了闽宁镇镇史馆与贺兰红葡萄酒厂,后续由分为5组,分别前往原隆村、园艺村、武河村、玉海村、福宁村,参观调研桃园、牛棚、生态园区、村委会、集市等乡村空间,与村民入户面对面交流,体悟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变迁的细节。学员们充分感悟到,作为脱贫攻坚全国模范的闽宁镇正在以鲜活的乡土实践与故事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新一代学人需要着眼于此,深刻诠释,远谋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学界力量。

从理论世界的徜徉到乡土社会的调研,本次暑期班用行动授课、以理论点拨。谈及感想,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石峤表示,乡村振兴是这个时代的重大主题,学会进入、学会理解乡村,并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回答乡村提出的问题甚至付诸行动,实现与全球和时代的理论对话,是作为新时代的学者应有的情怀与担当。即将入学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冯韦隽也颇有感慨,他观察到乡村不仅需要传播,而且这种传播无处不在,如同玉海村的李书记并不是学习传播学出身,但他对于如何搭建乡村治理、城乡和山海交换的“传播”网络却颇具洞见。他强调,在广义层面,人、物、信息的流动与组织恰恰是今天社会主义发展传播所需要处理的,“网络”的连接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城乡发展蓝图所包含的应有之义。苏州大学博士生杨风云体悟到,作为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不仅要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切忌闭门造车,也需要用中国经验与国外理论对话。郑州大学博士生王子健认为,作为传播学本土化建设重要路径的乡村传播研究,能够以一种生机勃勃的“乡村转向”进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之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主动实践,这既是本次暑期班的价值旨归,亦是大家的共同愿景。


地址: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必赢国际437官网贺兰山校区慎思楼

邮编:750021 电话:0951-5093191 传真:0951-5093022

E-mail:xwcbxy14@126.com